日前,有關部門對上海市地方標準《公共場所人臉識別分級分類應用規范》(征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予以公示,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這一全國首個公共場所人臉識別分級分類管理的地方標準,有望將智慧城市的數據治理工作再推進一步。
近年來,人臉識別系統廣泛應用,在讓人們享受到生活和工作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技術濫用、隱私泄露等風險。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占全球市場的15%左右。而《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泄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在人臉識別技術已廣泛應用的背景下,上海市發布應用規范征求意見稿是為了讓人臉識別的使用更加有序,而不是為了推廣。
個人信息的收集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和征得當事人同意。但“合法、正當、必要”的界限在哪里,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比如,社會管理、行業應用、社區和園區的應用,如果要求一刀切,必然會出現過度使用的問題。這就需要在這項技術的應用場景、隱私保護、消費者選擇權方面,制定分級分類應用規范,避免用戶隱私泄露。
此次發布的應用規范征求意見稿,依循《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在明確公共場所人臉識別應用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人臉識別應用的常見公共場所,按照應用場景和應用領域進行兩級劃分。應用場景分為社會管理、行業應用、其他三類。由此帶來的好處是,實現精準化應用,對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保護更到位。這有助于引導不同行業和企業依據各自特點和需求制定相關的規范和標準,健全人工智能相關行業的人臉識別應用規范和標準。
當人臉識別這一新技術普及到一定規模,立法規范必須適時跟進,在念好“生意經”“管理經”的同時念好“道德經”。這就需要堅持“優先保護公民權益、確保個人信息安全、支持技術便捷應用”的原則,發揮政府在市場準入、運營規制等方面的主導職責,制定分級分類應用規范,在信息保護和合理利用之間尋求最優的解決方式。希望其他地方也能借鑒上海市的做法,快速跟進,進一步推進智慧城市的數據治理工作。